環?破 | 極端天氣頻發 全球變暖加劇在作怪
連日來極端天氣災害牽動人心。7月17日以來,河南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,其中鄭州、鶴壁、新鄉局地超過900毫米,超過1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雨量達到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,截至7月26日12時,此輪強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290.74萬人受災;與此同時,中央氣象臺連續8天發布高溫預警,南方及西北等地“熱得發紫”;7月18日,臺風“煙花”生成,“查帕卡”緊隨其后,擾動沿海地區。
放眼全球,西歐突發強降雨引發洪災,200多人遇難;歷史性高溫席卷北美,數百人喪生;加上此前的超強寒潮、極端沙塵、龍卷大風,罕見天氣事件接連來襲,這些都指向一個關鍵詞:極端天氣。
極端暴雨預報是全世界一道難題
根據中國氣象局數據統計,河南鄭州國家基本氣象站7月20日16時到17時的降水量,幾乎占鄭州常年總雨量——640.8毫米的1/3!斑@樣的小時雨強在世界上都是相當極端的,危害性極大,出現城鎮內澇等氣象次生災害幾乎不可避免!敝袊鴼庀罂茖W研究院研究員羅亞麗說。
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說,7月17日以來河南強降雨過程累計雨量大、持續時間長、降水區域集中,小時雨強的極端特征也非常明顯。其中,1小時201.9毫米的記錄,超過了中國大陸有氣象記錄以來小時雨強的極值。
“從天氣角度來講,特大暴雨不僅要有非常充沛的水汽,要有強烈的垂直上升運動把水汽變成大水滴降落下來,還要有周圍多種天氣條件與之配合!敝袊こ淘涸菏坷顫纱徽f。這些年來,我國暴雨研究和預報不斷取得進步,但大氣運動的混沌性,決定了天氣預報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誤差,同時暴雨因其局地性、突發性和活動規律多變等特點,其形成機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徹,依然是全世界氣象領域的一道難題!耙プ1小時超過200毫米這種極端的暴雨,更是難上加難!崩顫纱徽f。
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降雨?
對天氣預報員和氣象科研人員來說,造成此次河南強降雨的幾大因素是相對清晰的: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大陸高壓分別穩定維持,尚處在洋面上的臺風“煙花”在向我國靠近的過程中輸送豐沛水汽,加之太行山區、伏牛山區特殊地形影響,以及對流“列車效應”明顯等。
氣象界關于暴雨的劃定,是以24小時總雨量達到或超過50毫米為標準的。但暴雨是在24小時內均勻下完,還是在短時間傾盆而下,不僅給公眾的觀感不同,對社會運行、安全生產等各方面的沖擊也不同;暴雨下在日益“增長和擴大”的城市,還是脆弱的鄉村,也會導致迥然不同的局面。
極端天氣活躍是什么在作怪
近些年為何會有這么多極端天氣出現,又當如何避免和減少異常天氣?關于這個問題,國內外氣象專家其實早有論斷: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,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將會增加。近期,西歐發生嚴重洪澇災害,我國河南出現的特大暴雨,都是極端強降水事件頻發的具體表現。
從1990年開始,中國氣象局便在我國青海瓦里關進行溫室氣體監測。監測結果顯示,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不斷升高,表明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在不斷增加!皽厥覛怏w的排放已經被反復證明,是近一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的特征,是氣候變化直接原因或者說是主要原因!敝袊鴼庀缶中侣劙l言人宋善允說,這帶給人類社會發展很多的風險和挑戰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解釋,氣候變化統一的尺度,是看30年平均溫度的變化,目前人們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增溫趨勢線。全球變暖并不一定意味著“今年就是暖年”,但隨著氣候平均狀態的變暖,原來不經常發生的極端的天氣事件,就跟著發生了。面對這種情況,人類一個關鍵舉措就是減排——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。2020年9月,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,在應對氣候變化、履行《巴黎協定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作出努力。
在工業革命前,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280ppm左右,這個濃度產生的地球溫度適宜人類居住。后來,這一濃度越來越高,20世紀80年代,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在340ppm左右,而2020年該濃度最高已經達到417ppm。人類碳中和行動任重道遠。